找到相关内容2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火焰化红莲

    过去所造诸恶业,由坦然认错而致发心改正,以使身心渐成清净之意。非企图逃避恶果而不受恶报也。「欲得净土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希望往生净土,必先于此世用功修行,并将一切福德智慧至诚恳切尽悉回向净土,回向即发愿之...

    果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0843316.html
  •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(下集)C

    所生”的“生”是加法。   在《圆觉经》上佛说:“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”,众生都错了。把四大肉身误认为是自己,“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”,把六根六尘接触的反应当成了自己的心,所以身心两方面都认错了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33443590.html
  • 亲灸两家的“五泄虚默”禅师

    自嘲地说:“都怨他认错了地方。”也有人问漳南和尚:“古人道:从生至死,只这个汉是。你该如何理解?”漳南说:“地狱渣滓,只有人才能做得出来。”又问:“深领和尚尊旨,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”漳南回答:“只为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0243837.html
  • 认识佛教(前言)A

    正确的认识佛教,对于初机很重要!很多的同修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,所以我们广泛的印行、流通此书,帮助初学,把佛教的正确观念树立起来。虽然言未完全尽意,但是真诚的供养、真诚的发心,希望有缘的同修,都能欢喜,并得到真实的受用和法益!  一、什么是佛法?  诸位同修:  在修学佛法之前,一定要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。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,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,到后来得不到结果,这就非常可惜!因此,我们先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1843880.html
  • 廖东凡著:雪域西藏风情录(7)

    爬在房顶瞭望。迎新队伍接近村口时,他们从各个地方喊叫着跑来,强盗般地挡住去路,质问迎亲者凭什么抢走自己的小伙伴,凭么抢走自己的心上人。他们甚至抓起石头,抡开棍棒,向迎亲人进攻。迎亲人点头认错,向他们...

    廖东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2744171.html
  • 泰·锡度仁波切:修行之道(1)

    破戒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有罪:这不是一种绝望的羞愧和有罪感,而是认错。我们既已在师父、佛、法、僧前皈依,破戒就如欺骗了他们。有罪的感觉是当我们面对他们时所感到的困窘,羞愧则处于我们的内心,尽管我们所做的事...

    泰·锡度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1444559.html
  • 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(1)

    一持久、稳定的明净境界,通常每个禅僧都必须经历一段艰苦的锻炼过程,然后由有经验的前辈加以审定成果,以免认错目标。由于人类族群的生活经验已持续无数漫长的岁月,并且死亡的恐怖经验深中人心,故和生死之念的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846098.html
  • 智敏上师书信初集(1)

    有矛盾时,依戒律,依菩提心来抉择。父母对子女有大恩,当然不能令他受苦,儿子告发了父亲若被囚,乃至被杀,岂非于心不忍。所述让父亲认识错误而还羊,是可行的,或儿代父赔羊也可行的(父不认错的情况下)。儒家亦...

    智敏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5246536.html
  • 证严法师心莲(2)

    过数十寒暑,苦守着世间的财物是件忧愁苦恼的事,何不以财力、物力换取一条无挂碍的道路呢?  ■听佛法,有人觉得不好受,因为每句话都像针一样刺中他的心:肯接受的人,则能增长智慧善根。若逃避、不肯认错,佛法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1248325.html
  •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----以《妙法华》为主轴

    也让其自己认错,自己认为应关多久,自己进去,自己出关,不假任何强制。即使现在在大学教大孩子,也是让他们背书、抄书、写心得报告,也不因为犯了错而至冒犯到其尊严。   2。柔和的态度:在〈法师品〉中,...

    李志夫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5448439.html